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醫療知識分享]磨人的子宮肌瘤 留不留?

阮女士到婦產科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不禁向醫師抱怨說:「老人家說結婚以後,經痛、經血量太多的困擾就會消失,為什麼我都37歲了,每個月還會受這種折磨?」醫師建議她順便做一下超音波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顯示她的子宮內腔有一顆78公分大的子宮肌瘤,而且未來還有可能變大,讓她猶豫是否要開刀切除。
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就是從子宮壁的平滑肌長出的肉瘤,其實大多數女性並不會察覺有何異狀,通常要等到肌瘤長大到可以從肚皮上摸到腫塊,或體檢時被意外告知長了「子宮肌瘤」,才會偶然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還好,子宮肌瘤大多是一種良性腫瘤,並不容易因延遲診斷而轉為惡性腫瘤。
一般人所說的子宮肌瘤,依據生長的位置,可概分成3大類型:
(一)漿膜下肌瘤:從子宮平滑肌肌層往腹腔生長,通常臨床症狀較不明顯,可能要長到相當大,壓迫到附近的膀胱、腸子等器官,才會出現症狀,如頻尿、解尿困難、腸阻塞、便秘、腹部摸到腫塊等。
(二)黏膜下肌瘤:往子宮內腔生長,最明顯的臨床症狀為經血量多,嚴重時會造成貧血。
(三)肌肉層肌瘤:位於子宮平滑肌肌層內,長大後可能往內或往外擠壓,所以上述二大類肌瘤出現的症狀都可能發生。
fibromyoma-s
子宮肌瘤導致經血量大 可能造成貧血
子宮肌瘤有大有小,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成長為較大的肌瘤,一般而言,5公分以下的小肌瘤不太會出現不適症狀。臨床上,20歲女性幾乎沒有症狀,發病者較少,至3040多歲時才開始顯現症狀,過了更年期後,子宮肌瘤會慢慢萎縮,發病機率又下降。因此,醫學界認為子宮肌瘤與女性荷爾蒙的長期刺激具有關連性。
臨床上,前來求治子宮肌瘤的婦女,以經血量大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嚴重者甚至造成貧血,判斷方法是抽血檢驗血紅素含量,若低於11g/dL即是貧血,因體內血氧供應不足,而產生臉色蒼白、體力變差、容易疲倦、呼吸急促等現象。
在藥物治療方面,若是症狀輕微者,可依照醫師指示服用低劑量避孕藥,達到抑制子宮肌瘤變大的效果。由於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組織剝落,內含微血管跟著剝離破裂出血,醫師通常會開給鐵劑、加強子宮收縮藥物和止血劑,同時加強造血和減少出血來改善症狀。如果血紅素含量仍然未見提升,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是否開刀切除 視情況而定
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是否一定要開刀呢?考量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期待、不適症狀是否已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藥物治療是否足以解決病患困擾、是否還想要懷孕、肌瘤的位置與大小、患者年齡、是否懷疑惡性腫瘤等。婦女若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或症狀不會影響日常作息,就沒必要採取積極性治療,每3個月至半年追蹤子宮肌瘤變化即可。
基本上,還想要懷孕的女性可考慮僅切除子宮肌瘤,術後仍保有子宮功能;對於不想懷孕又擔心復發的女性,則可以考慮摘除子宮。
不過,子宮肌瘤若大到十幾公分以上,切除肌瘤手術過程中可能引發較大量出血,醫師通常會建議在術前23個月,每個月注射一次停經藥物,待子宮肌瘤縮小後再動手術。
至於子宮肌瘤是否容易復發再生,因個人體質而異,一般而言,越年輕、肌瘤長越多顆的女性,復發率越高,占所有子宮肌瘤患者的10%以上。
育齡婦女動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最好等3個月至半年,待復原後,再計畫懷孕生子。全子宮摘除者則需要休養一個月,再恢復日常勞動。
剖腹生產不能一併切除子宮肌瘤
有些孕婦希望藉由剖腹生產時,順便切除子宮肌瘤,一併解決後患,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可行,因為臨盆產婦的子宮變大,子宮肌瘤也會撐大,此時整個子宮血流量大增,生產時順便進行切除子宮肌瘤引起大出血的風險太高了!醫師建議,等產婦產後6週,惡露排淨,再來檢查子宮肌瘤大小變化,評估是否還需進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比較妥當。
子宮肌瘤突然變大要小心
婦女得知體內長了子宮肌瘤時,應以不憂不懼的平常心來對待,一方面多數患者沒有症狀,另一方面子宮肌瘤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並不高,所以醫師通常使用超音波追蹤子宮肌瘤變化。但超音波無法確定子宮肌瘤為良性或惡性,若發現陰道有不正常出血,或子宮肌瘤在12個月內突然快速變大,就要警覺是否為惡性腫瘤。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婦女的子宮肌瘤雖然會漸漸萎縮,但有極少數的人肌瘤反而變大,這時也必須懷疑是惡性腫瘤的可能。
子宮肌瘤類型及症狀
肌瘤類型
位 置
主 要 症 狀
漿膜下肌瘤
從子宮平滑肌肌層往腹腔生長
腹部摸得到腫塊、頻尿、解尿困難、便秘、腸阻塞等
黏膜下肌瘤
往子宮內腔生長
經血量多、貧血
肌肉層肌瘤
子宮平滑肌肌層內
上述症狀皆可能出現

資料來源: 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Please leave a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