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台灣35歲以上的婦女,每4個人就有一個人罹患子宮肌瘤,其實子宮肌瘤在女人的子宮非常常見,子宮肌瘤就是從子宮肌肉層長出來的一種腫瘤,它大部分是良性的,因為它裡面有肌纖維,所以稱子宮纖維腫。有子宮肌瘤並不代表不孕症,要看肌瘤長的位置。
如果長在子宮表面的漿膜層,小小的肌瘤,並不會影響受孕,如果子宮肌瘤長在肌肉層裡面,會影響子宮內腔的變形,這就會不孕,如果是長在子宮的內黏膜下,凸出子宮腔的話,這就會妨礙受孕了。
婦女有子宮肌瘤,但她們已經有小孩子又有子宮肌瘤是不太一樣的,如果不想生育的話,只要把整個子宮摘除就好了,可是如果有子宮肌瘤又還沒生孩子或者又想再生的,那必須把肌瘤挖掉。有很多婦女子宮長了肌瘤照樣生兩個、三個,所以子宮肌瘤會不會不孕是看肌瘤的位置,位置比大小重要,如果只長在子宮頸下方或輸卵管、子宮腔內部分,就會阻塞輸卵管,或讓精子沒辦法游入子宮,當然就會不孕。
但是如果肌瘤長在子宮表面,那就不礙事了,但有的子宮肌瘤是長在肌肉層而影起子宮的血流、子宮內膜的機能,因此會影響胚胎的著床,或讓病人經血過多,這也會容易不孕症或容易流產。
不孕症病人有肌瘤的話,有的人要開刀切除,有的人可以放著不管,一般來說子宮肌瘤如果引起不孕症,經過肌瘤切除或摘除之後,受孕的機會增加,手術後兩年之內有25%到50%的受孕率,當然受孕後的流產率比一般婦女高,一旦妳有子宮肌瘤,又懷孕後需接受剖腹產,因為妳的子宮有開刀傷口,以下是建議的「子宮肌瘤引起不孕症婦女」的求子十部曲:
(1)經痛、經血過多、摸的到
如果有月經來有疼痛或經血量過多或摸都可以摸得子宮肌瘤(太大了),妳必須找婦產科醫師做個超音波,看是否有子宮肌瘤、位置在哪裡,在子宮表面?肌肉層?或黏膜層?它的大小是幾公分?
(2)子宮表面肌瘤
若是子宮肌瘤在子宮表面,也就是所謂漿膜層,那沒關係,如果不想開刀也可以,如果是屬於巨大的肌瘤,則建議先開刀,以避免懷孕之後因為子宮增大,而造成肌瘤壓迫到腸胃道,或橫隔膜,造成心肺部的壓迫。
(3)子宮肌肉層和黏膜層肌瘤
如果子宮肌瘤在肌肉層或比較裡面的黏膜層,則必須建議開刀來增加受孕率,以減少流產率,如果子宮肌肉層或黏膜層的肌瘤不摘除,容易會有月經血過多,流血過多而貧血,所以為了求子、健康妳必須進行手術,切除肌瘤。
(4)子宮內層肌瘤
如果是子宮肌肉層的肌瘤,可以透過先進腹腔鏡手術或剖腹手術,把整個子宮肌瘤摘除再縫合,這個手術流血量會比較大,也會引起手術後的腸沾黏,因此可以考慮在手術之前,在子宮肌瘤旁邊注射血管收縮劑,這樣可以減少開刀的流血量,開完子宮肌瘤之後,可以在子宮的表面覆蓋一層減少腸沾黏的保護膜(Interseed),這樣可以減少手術之後的沾黏,而引起輸卵管阻塞的不孕症,否則子宮肌瘤解決了,但又增加一個輸卵管阻塞、骨盆腔沾黏的不孕症。
(5)子宮黏膜層肌瘤
如果是子宮黏膜層的肌瘤,若超過5公分必須在手術之前先打3-6個月的腦下垂體協同劑的迪波(長效型),打完3-6個月之後,肌瘤會縮小,再安排全身麻醉的TCR(子宮鏡手術)肌瘤摘除術,手術時間比較久,而為了避免子宮穿破,必須在做子宮鏡的同時,架設腹腔鏡來監測子宮鏡手術,以避免子宮穿孔。
(6)高劑量女性荷爾蒙
黏膜層肌瘤於摘除之後必須使用3個月高劑量的女性賀爾蒙,使子宮內膜復原,這樣才會增加胚胎著床的機率,子宮肌瘤手術前後的準備盡量周延,不可以急於懷孕,而使的整個肌瘤得摘除,與復原工程沒有完成會得不償失,一方面不容易懷孕,二方面容易流產。
(7)卵巢功能與輸卵管是否通暢
當妳完成子宮肌瘤的診治後,再來要確定妳的卵巢功能與輸卵管的通暢性,才來決定求子的途徑,若子宮肌瘤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引起的輸卵管沾黏,則必須進行試管嬰兒,試管嬰兒療程為月經第21天開始施打腦下垂體協同劑,在月經第二天抽血及格之後,於月經第三天開始施打8-12天的排卵針,打排卵針等到濾泡成熟後,再施打破卵針HCG,打破卵針之後34-36小時後取卵,取卵之後3-5天把胚胎植入到子宮,植入子宮之後如驗孕有了,恭喜妳有了,再在過7天可以由陰道超音波看到胚囊,又在過7天,可以由陰道超音波看到胎兒心跳,看到胎兒心跳,看到胎兒心跳妳就可以比較叫放心了。
(8)高齡產婦人工受精
子宮肌瘤摘除之後,輸卵管也通,而妳的年紀超過35歲,在37歲半以前,妳可以考慮做幾次人工受精,人工受精的作法是,妳於月經第三天開始施打排卵針劑,於月經第8天開始回醫院測量濾泡的成熟度,等到卵泡成熟,施打破卵針之後,24、48小時做兩次人工受精(有人在36小時做一次),做完人工受精之後,妳必須接受14天的黃體素支持療法,14天驗小便若呈現陽性反應,抽血數值超150,恭喜妳有了可能一胞胎,超過350可能雙胞胎,又在過另7天可以從陰道超音波看到胚囊,在過7天可從陰道超音波聽到小孩子的心跳。
(9)高齡產婦試管嬰兒
若子宮肌瘤整治工程完畢,妳的年紀為37歲半到40歲以上,或都還沒生過小孩子,則建議進入試管嬰兒療程,試管嬰兒療程事先服用一個月的避孕藥,於月經來的第21天開始施打腦下垂體協同劑,等到月經來第二天抽血賀爾蒙(LH、E2、P4)如及格的話,於月經第三天開始施打排卵針劑,等到卵泡成熟,打破卵針之後的34-36小時取卵,取完卵之後3-5天把胚胎植入子宮,14天之後驗孕,恭喜妳有了,其他療程比照(8)。
(10)台灣代理孕母未合法
若是妳的子宮肌瘤過大,在手術的時候沒辦法完全子宮肌瘤切除,或妳的子宮肌瘤是屬於多發型的子宮肌瘤,也就是一個子宮裡面可能有十幾二十顆大大小小的肌瘤,而醫師在開刀當中,研判必須把子宮肌瘤連同子宮一併摘除,而妳又完全沒生過小孩子,子宮摘除是為了避免妳經血過多而貧血,導致右心臟衰竭而不得不做的子宮摘除術,妳也簽下手術同意書,醫師也摘除了妳的子宮,妳還是一樣可以生孩子,不過必須進行向別的女人借子宮的代理孕母,目前台灣代理孕母還沒有合法化。
因此妳要代理孕母必須要遠赴重洋,到美國,在美國加州地區有不少代理孕母公司執行這項業務,我們有病人到美國去執行這項業務,花費在200-400萬台幣不等,因此如果妳是比較罕見的子宮摘除的不孕症病人,妳可能要有心理準備與這筆預算,子宮是別人的但是卵子是妳的,精子是妳丈夫的,所以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妳與妳丈夫愛的結晶,妳不必太過於沮喪。
資料來源: ETtoday健康新聞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有子宮肌瘤又想懷孕 先找醫生評估
30~50歲女性高發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及全身臟器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尤其是30~50歲的女性更高發。」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醫學上尚不完全確定,目前認為跟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有一定關係。子宮肌瘤在女性生育年齡高發,絕經后往往萎縮。
大約1/4的女性會患有大小、數目不等的子宮肌瘤。很多子宮肌瘤沒有癥狀,不少女性都是在體檢時偶然發現的。備孕期間,發現子宮肌瘤的女性比較多,尤其是想生二孩的備孕媽媽們,因為大多年齡比較大,更易遭遇子宮肌瘤。有一些女性因為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影響到宮腔,會出現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陰道不規則流血等癥狀。
那麼,子宮肌瘤會影響懷孕嗎?婦產科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對各時期的妊娠都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具體因肌瘤的大小和生長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備孕時,子宮肌瘤若引起子宮或輸卵管形態或功能改變,會影響受精或孕卵的運行或著床,從而導致不孕;懷孕早期,子宮肌瘤可能不利於受精卵的生長髮育,引起自然流產;妊娠後期,子宮肌瘤還可能引起胎位不正、胎盤早剝、前置胎盤、早產等等。
分娩時,宮頸肌瘤或大的子宮下段肌瘤還可阻塞產道,還有一些肌瘤容易引起子宮收縮乏力,可能造成難產。子宮肌瘤還可能影響分娩后的子宮收縮,並可導致胎盤粘連等異常情況。
肌瘤直徑小於5厘米 如果宮腔沒變形可試孕
「雖然子宮肌瘤對懷孕有影響,但大家沒必要太擔憂。」婦產科醫師介紹說,如果有子宮肌瘤想備孕,或懷孕后才發現自己有子宮肌瘤,可以先去專科醫生那裡評估一下,看看自己子宮肌瘤的數量和大小,醫生會告訴你是否適合懷孕。
一般來說,只要肌瘤直徑小於5厘米、並且沒有導致宮腔變形,就可以先試著懷孕,特別是著急懷孕的女性可以先試孕。因為如果進行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的話,為了減少下次妊娠中子宮破裂的風險,根據肌瘤的大小和位置不同,一般需要避孕幾個月或1~2年才可以懷孕,而高齡孕婦妊娠併發症也會增加。當子宮肌瘤直徑大於5厘米,或有好幾個肌瘤,整個子宮大於懷孕時70天以上時,一般主張手術切除。但若在懷孕后才發現子宮肌瘤,即便肌瘤在5厘米以上,也可以密切觀察,畢竟人工流產也會對以後的妊娠產生不良影響。
總之,如果帶著子宮肌瘤懷孕,應去專科醫生那裡評估,醫生會把有肌瘤的孕婦當成高危孕婦來管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評估是應該先切除肌瘤還是先懷孕。臨床上,有不少帶瘤孕婦順利分娩。
資料來源:新浪新聞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現代女性文明病「子宮內膜異位」 7大常見症狀!
婦產科醫師提醒,壓力大是造成免疫力變差的重要因素,可以藉由適當紓壓與運動來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異位風險
經痛、腹瀉、性交疼痛有 25~30%患者完全沒症狀,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如果長在神經末梢或特定器官會產生的症狀,典型症狀有3D:1.Dysmenorrhea(經痛)2. Diarrhea(腹瀉)3. Dyspareunia(性交疼痛)。靠近坐骨神經的子宮內膜異位組織也許會造成背痛,在子宮表面的子宮內膜異位則大多沒有症狀。
常見症狀如下:
1. 經痛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的最常見症狀是月經痛,經痛表示經血流出困難,婦科醫師所謂的「原發性經痛」是指沒有明顯器官病變的骨盆疼痛,而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繼發性經痛」。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的經痛,往往是月經來時疼痛兩、三天以上,甚至從頭痛到尾,甚至未來經之前即開始痛,而且有一年比一年痛的趨勢。
2. 性交疼痛
性交疼痛表示在性交時疼痛或有困難,也是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的常見症狀之一。性交疼痛通常是由於在子宮下端的子宮薦椎韌帶,以及後方一個稱做「道格拉斯陷凹,又稱子宮直腸陷凹)的地方(亦即子宮後壁與直腸之間)有子宮內膜異位,這會造成性交時疼痛,原因可能是陰道深部的撞擊疼痛。如遇到這種情形,可請對方避免太過深入,以免造成子宮及異位的內膜陷入直接受到撞擊的位置。
3. 背痛
道格拉斯陷凹有子宮內膜異位也會造成經期背痛,子宮內膜異位會與子宮同步在經期產生經血,而這些血卻沒有排出的途徑。患者大多抱怨當她站立時就感到背痛,因此,當這種背痛在月經時期發生,就該懷疑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4. 排便疼痛、便血、經期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加
月經期間腹瀉、排便疼痛或便血可能意味著子宮內膜異位症。長在腸道或直腸上的子宮內膜異位會出現這些症狀。
5. 不孕
25~40%的不孕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經痛之外,不孕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中最需治療的,也是對子宮內膜異位的相關研究最多的。根據統計:有30~50%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會發生不孕症,相對的,在所有的人口中,只有15%的人有不孕症的困擾,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不孕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至三倍。更重要的是,年齡大於25歲的婦女,罹患不孕症最大的原因即子宮內膜異位症。
6. 經期不規則
經血過多、經期過長(超過七天以上)、常伴有子宮肌腺症,也就是子宮內膜異位侵犯子宮肌層,這些症狀又因每個人的月經周期不同而更形複雜。
7. 其他症狀(如腸胃道不適、周期性的下腹不適)
例如腸胃道不適、周期性的下腹不適,也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容易被忽視。 行經期肛門疼痛坐不住 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在作怪 一位長期採坐姿工作的女性,上班時需要長期久坐,行經期間並無痛經等症狀,但卻常感覺肛門有刺痛感,原以為是痔瘡總是在行經期發作,隨著時間發現刺痛頻率與疼痛感越來越嚴重,而且行經期間有時會水瀉,有時會想上卻上不出,便意頻頻,導致上班久坐時非常不適。
醫師判定因為只有在月經期才會發生,服用止痛藥沒有緩解效果,代表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可能性非常高;子宮內膜異位表現出來的症狀非常多元,除了痛經或下腹悶脹感外,也曾見過月經來時鼻腔就開始出血的病例,這些症狀端看內膜異位的程度與位置。
根據解剖位置來說,子宮前方是膀胱,後方是直腸,如果子宮內膜異位的病灶靠近直腸,甚至是直接壓迫直腸,就會感到肛門疼痛感與不適,有些患者甚至月經結束後,肛門口還在隱隱作痛,而誤以為是痔瘡在作怪,更嚴重的患者常常會影響食慾、腹瀉、便血、排便疼痛等相關症狀,這也與大腸癌症狀雷同,差別在於子宮內膜異位導致的症狀只會在月經周期間或之後特別明顯,但是還是會建議患者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復發率高達99%
子宮內膜異位與身體免疫功能是有關連的,可能一些因素影響患者免疫功能有障礙,使其能容忍子宮內膜細胞種植入不正常的部位,並且生存及繁殖。如果是免疫正常的人,內膜細胞應該很快的會被消滅才是,患者的生殖與泌尿道系統的免疫來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有很好療效。治療原則是「穩定內膜」,讓內膜不再異位,改變子宮環境讓異位在卵巢的內膜組織萎縮。
子宮內膜異位常常在骨盆腔裡面會有反復充血與發炎狀態,如果月經來時飲用黑糖薑茶來舒緩疼痛有可能是適得其反,這是因為子宮內膜發炎才會導致疼痛狀況,剛開始喝黑糖薑茶會舒服,但是久了反而會加重發炎狀況的產生。所以這類型的患者是不適合在月經期自行使用四物湯或其他補品的。 如果因為內膜異位導致的巧克力囊腫過大,或子宮粘黏太嚴重影響生育,仍然建議先以手術方式來處理。然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幾乎是99%,五年內的復發率高達60%,因此切除病兆後,改變子宮環境與調節穩定內膜,仍然是迫切的治療選項。
患者不宜飲用補品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平時不要亂吃補品,例如:四物湯、中將湯、八珍、十全等,如果自己亂補一通,往往使得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快復發。其實補品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在適當時機吃,通常如果有虛弱的體質,補藥反而可以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狀況,但是如果是充血體質則不適合吃,因此使用中藥前要先詢問醫師的建議。
類雌激素食物吃的量也要有所節制,例如:山藥、雞睪丸、蜂王乳、大豆異黃酮、黃豆等,偶爾吃點都沒有問題,但不適合一次吃太多。平時飲食方面少吃油炸、醃製類食物,還有改掉抽菸習慣,抽菸容易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現今造成女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最常見是壓力與緊張個性,壓力大是造成免疫力變差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適時地排解壓力,可以藉由適當舒壓與運動來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異位風險。
資料來源:ETtoday 東森新聞雲
經痛、腹瀉、性交疼痛有 25~30%患者完全沒症狀,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如果長在神經末梢或特定器官會產生的症狀,典型症狀有3D:1.Dysmenorrhea(經痛)2. Diarrhea(腹瀉)3. Dyspareunia(性交疼痛)。靠近坐骨神經的子宮內膜異位組織也許會造成背痛,在子宮表面的子宮內膜異位則大多沒有症狀。
常見症狀如下:
1. 經痛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的最常見症狀是月經痛,經痛表示經血流出困難,婦科醫師所謂的「原發性經痛」是指沒有明顯器官病變的骨盆疼痛,而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繼發性經痛」。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的經痛,往往是月經來時疼痛兩、三天以上,甚至從頭痛到尾,甚至未來經之前即開始痛,而且有一年比一年痛的趨勢。
2. 性交疼痛
性交疼痛表示在性交時疼痛或有困難,也是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的常見症狀之一。性交疼痛通常是由於在子宮下端的子宮薦椎韌帶,以及後方一個稱做「道格拉斯陷凹,又稱子宮直腸陷凹)的地方(亦即子宮後壁與直腸之間)有子宮內膜異位,這會造成性交時疼痛,原因可能是陰道深部的撞擊疼痛。如遇到這種情形,可請對方避免太過深入,以免造成子宮及異位的內膜陷入直接受到撞擊的位置。
3. 背痛
道格拉斯陷凹有子宮內膜異位也會造成經期背痛,子宮內膜異位會與子宮同步在經期產生經血,而這些血卻沒有排出的途徑。患者大多抱怨當她站立時就感到背痛,因此,當這種背痛在月經時期發生,就該懷疑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4. 排便疼痛、便血、經期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加
月經期間腹瀉、排便疼痛或便血可能意味著子宮內膜異位症。長在腸道或直腸上的子宮內膜異位會出現這些症狀。
5. 不孕
25~40%的不孕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經痛之外,不孕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中最需治療的,也是對子宮內膜異位的相關研究最多的。根據統計:有30~50%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會發生不孕症,相對的,在所有的人口中,只有15%的人有不孕症的困擾,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不孕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至三倍。更重要的是,年齡大於25歲的婦女,罹患不孕症最大的原因即子宮內膜異位症。
6. 經期不規則
經血過多、經期過長(超過七天以上)、常伴有子宮肌腺症,也就是子宮內膜異位侵犯子宮肌層,這些症狀又因每個人的月經周期不同而更形複雜。
7. 其他症狀(如腸胃道不適、周期性的下腹不適)
例如腸胃道不適、周期性的下腹不適,也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容易被忽視。 行經期肛門疼痛坐不住 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在作怪 一位長期採坐姿工作的女性,上班時需要長期久坐,行經期間並無痛經等症狀,但卻常感覺肛門有刺痛感,原以為是痔瘡總是在行經期發作,隨著時間發現刺痛頻率與疼痛感越來越嚴重,而且行經期間有時會水瀉,有時會想上卻上不出,便意頻頻,導致上班久坐時非常不適。
醫師判定因為只有在月經期才會發生,服用止痛藥沒有緩解效果,代表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可能性非常高;子宮內膜異位表現出來的症狀非常多元,除了痛經或下腹悶脹感外,也曾見過月經來時鼻腔就開始出血的病例,這些症狀端看內膜異位的程度與位置。
根據解剖位置來說,子宮前方是膀胱,後方是直腸,如果子宮內膜異位的病灶靠近直腸,甚至是直接壓迫直腸,就會感到肛門疼痛感與不適,有些患者甚至月經結束後,肛門口還在隱隱作痛,而誤以為是痔瘡在作怪,更嚴重的患者常常會影響食慾、腹瀉、便血、排便疼痛等相關症狀,這也與大腸癌症狀雷同,差別在於子宮內膜異位導致的症狀只會在月經周期間或之後特別明顯,但是還是會建議患者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復發率高達99%
子宮內膜異位與身體免疫功能是有關連的,可能一些因素影響患者免疫功能有障礙,使其能容忍子宮內膜細胞種植入不正常的部位,並且生存及繁殖。如果是免疫正常的人,內膜細胞應該很快的會被消滅才是,患者的生殖與泌尿道系統的免疫來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有很好療效。治療原則是「穩定內膜」,讓內膜不再異位,改變子宮環境讓異位在卵巢的內膜組織萎縮。
子宮內膜異位常常在骨盆腔裡面會有反復充血與發炎狀態,如果月經來時飲用黑糖薑茶來舒緩疼痛有可能是適得其反,這是因為子宮內膜發炎才會導致疼痛狀況,剛開始喝黑糖薑茶會舒服,但是久了反而會加重發炎狀況的產生。所以這類型的患者是不適合在月經期自行使用四物湯或其他補品的。 如果因為內膜異位導致的巧克力囊腫過大,或子宮粘黏太嚴重影響生育,仍然建議先以手術方式來處理。然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幾乎是99%,五年內的復發率高達60%,因此切除病兆後,改變子宮環境與調節穩定內膜,仍然是迫切的治療選項。
患者不宜飲用補品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平時不要亂吃補品,例如:四物湯、中將湯、八珍、十全等,如果自己亂補一通,往往使得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快復發。其實補品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在適當時機吃,通常如果有虛弱的體質,補藥反而可以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狀況,但是如果是充血體質則不適合吃,因此使用中藥前要先詢問醫師的建議。
類雌激素食物吃的量也要有所節制,例如:山藥、雞睪丸、蜂王乳、大豆異黃酮、黃豆等,偶爾吃點都沒有問題,但不適合一次吃太多。平時飲食方面少吃油炸、醃製類食物,還有改掉抽菸習慣,抽菸容易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現今造成女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最常見是壓力與緊張個性,壓力大是造成免疫力變差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適時地排解壓力,可以藉由適當舒壓與運動來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異位風險。
資料來源: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醫學小知識] 子宮肌腺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
女性生理期經血量多、嚴重經痛,未必都是子宮肌瘤作祟,還可能是「子宮肌腺瘤」。
子宮肌腺瘤又稱子宮腺肌症,成因是子宮內膜組織侵入子宮肌肉層,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這些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與正常子宮內膜一樣會在月經期出血,血液和剝落碎片會在子宮壁腺體中累積,導致子宮壁腫脹,隨著子宮壁越來越肥大,接著出現經血量增多甚至帶有血塊、經期拖長的症狀,嚴重時也可能導致貧血。
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瘤看似容易混淆,但在超音波檢查影像上可以分辨,子宮肌瘤組職有明顯的範圍邊界,因此,手術切除肌瘤時,可以將整個腫瘤病灶組織清除乾淨,較不會傷害到周圍正常肌肉組織;但子宮肌腺瘤不是單獨的腫瘤,難以用手術切除乾淨,保守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嚴重的話就只能摘除子宮。現在還有另一個治療方式的選擇,子宮動脈栓塞術,經由台北榮民總院醫師的經驗證實,此治療方式,患者能較快速的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也得到良好的滿意度。
如何診斷
(1) 觸診:一般可以摸到一個柔軟且增大的子宮,如同早期懷孕的子宮一般,當然要先排除懷孕的可能性。另外,在內診時,亦可發現子宮有壓痛感,特別是月經期間,這種疼痛更加明顯。
(2) 超音波:超音波除了可以提供子宮大小、腫瘤形態以供診斷外,另外都卜勒超音波更可以測得血流量,以便和子宮肌瘤做一鑑別診斷。一般而言,子宮肌瘤內的血液流速較緩,而子宮肌腺瘤則流速較快。
(3) 卵巢腫瘤指數(Ca125):在子宮肌腺瘤的患者,可能會異常升高,可和子宮肌瘤做鑑別診斷。
參考來源:聯合報及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醫療知識分享]磨人的子宮肌瘤 留不留?
阮女士到婦產科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不禁向醫師抱怨說:「老人家說結婚以後,經痛、經血量太多的困擾就會消失,為什麼我都37歲了,每個月還會受這種折磨?」醫師建議她順便做一下超音波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顯示她的子宮內腔有一顆7、8公分 大的子宮肌瘤,而且未來還有可能變大,讓她猶豫是否要開刀切除。
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就是從子宮壁的平滑肌長出的肉瘤,其實大多數女性並不會察覺有何異狀,通常要等到肌瘤長大到可以從肚皮上摸到腫塊,或體檢時被意外告知長了「子宮肌瘤」,才會偶然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還好,子宮肌瘤大多是一種良性腫瘤,並不容易因延遲診斷而轉為惡性腫瘤。
一般人所說的子宮肌瘤,依據生長的位置,可概分成3大類型:
(一)漿膜下肌瘤:從子宮平滑肌肌層往腹腔生長,通常臨床症狀較不明顯,可能要長到相當大,壓迫到附近的膀胱、腸子等器官,才會出現症狀,如頻尿、解尿困難、腸阻塞、便秘、腹部摸到腫塊等。
(二)黏膜下肌瘤:往子宮內腔生長,最明顯的臨床症狀為經血量多,嚴重時會造成貧血。
(三)肌肉層肌瘤:位於子宮平滑肌肌層內,長大後可能往內或往外擠壓,所以上述二大類肌瘤出現的症狀都可能發生。
子宮肌瘤導致經血量大 可能造成貧血
子宮肌瘤有大有小,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成長為較大的肌瘤,一般而言,5公分以下的小肌瘤不太會出現不適症狀。臨床上,20歲女性幾乎沒有症狀,發病者較少,至30到40多歲時才開始顯現症狀,過了更年期後,子宮肌瘤會慢慢萎縮,發病機率又下降。因此,醫學界認為子宮肌瘤與女性荷爾蒙的長期刺激具有關連性。
臨床上,前來求治子宮肌瘤的婦女,以經血量大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嚴重者甚至造成貧血,判斷方法是抽血檢驗血紅素含量,若低於11g /dL即是貧血,因體內血氧供應不足,而產生臉色蒼白、體力變差、容易疲倦、呼吸急促等現象。
在藥物治療方面,若是症狀輕微者,可依照醫師指示服用低劑量避孕藥,達到抑制子宮肌瘤變大的效果。由於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組織剝落,內含微血管跟著剝離破裂出血,醫師通常會開給鐵劑、加強子宮收縮藥物和止血劑,同時加強造血和減少出血來改善症狀。如果血紅素含量仍然未見提升,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是否開刀切除 視情況而定
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是否一定要開刀呢?考量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期待、不適症狀是否已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藥物治療是否足以解決病患困擾、是否還想要懷孕、肌瘤的位置與大小、患者年齡、是否懷疑惡性腫瘤等。婦女若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或症狀不會影響日常作息,就沒必要採取積極性治療,每3個月至半年追蹤子宮肌瘤變化即可。
基本上,還想要懷孕的女性可考慮僅切除子宮肌瘤,術後仍保有子宮功能;對於不想懷孕又擔心復發的女性,則可以考慮摘除子宮。
不過,子宮肌瘤若大到十幾公分以上,切除肌瘤手術過程中可能引發較大量出血,醫師通常會建議在術前2、3個月,每個月注射一次停經藥物,待子宮肌瘤縮小後再動手術。
至於子宮肌瘤是否容易復發再生,因個人體質而異,一般而言,越年輕、肌瘤長越多顆的女性,復發率越高,占所有子宮肌瘤患者的10%以上。
育齡婦女動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最好等3個月至半年,待復原後,再計畫懷孕生子。全子宮摘除者則需要休養一個月,再恢復日常勞動。
剖腹生產不能一併切除子宮肌瘤
有些孕婦希望藉由剖腹生產時,順便切除子宮肌瘤,一併解決後患,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可行,因為臨盆產婦的子宮變大,子宮肌瘤也會撐大,此時整個子宮血流量大增,生產時順便進行切除子宮肌瘤引起大出血的風險太高了!醫師建議,等產婦產後6週,惡露排淨,再來檢查子宮肌瘤大小變化,評估是否還需進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比較妥當。
子宮肌瘤突然變大要小心
婦女得知體內長了子宮肌瘤時,應以不憂不懼的平常心來對待,一方面多數患者沒有症狀,另一方面子宮肌瘤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並不高,所以醫師通常使用超音波追蹤子宮肌瘤變化。但超音波無法確定子宮肌瘤為良性或惡性,若發現陰道有不正常出血,或子宮肌瘤在1、2個月內突然快速變大,就要警覺是否為惡性腫瘤。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婦女的子宮肌瘤雖然會漸漸萎縮,但有極少數的人肌瘤反而變大,這時也必須懷疑是惡性腫瘤的可能。
子宮肌瘤類型及症狀
肌瘤類型
|
位 置
|
主 要 症 狀
|
漿膜下肌瘤
|
從子宮平滑肌肌層往腹腔生長
|
腹部摸得到腫塊、頻尿、解尿困難、便秘、腸阻塞等
|
黏膜下肌瘤
|
往子宮內腔生長
|
經血量多、貧血
|
肌肉層肌瘤
|
子宮平滑肌肌層內
|
上述症狀皆可能出現
|
資料來源: 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醫療新聞] 子宮肌瘤過大 小心肺動脈血栓
子宮肌瘤是常見婦女病,但若肌瘤過大要小心!48歲吳姓婦人有子宮肌瘤,近3個月來下肢水腫,走路喘不過氣,她未立即就醫,到大里仁愛醫院急診時已休克,經電腦斷層檢查,肌瘤壓迫骨盆腔靜脈,下肢靜脈血栓,進一步造成肺動脈血栓。
大里仁愛醫院表示,幸好緊急送醫,經置放葉克膜及藥物治療,5天後救回一命,以內視鏡摘除子宮肌瘤,杜絕日後病源。
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楊文義說,子宮肌瘤是婦人常見疾病,肌瘤不大時多採觀察性治療,只有流血過多、疼痛或引起頻尿、阻塞,才進行手術改善。
吳婦因子宮肌瘤過大,壓迫到骨盆腔靜脈,造成下肢靜脈血栓,又因血栓脫落流到肺部動脈,使肺動脈血栓,若非急救成功,很可能因阻擋血液循環,導致休克,缺氧甚至死亡。
他指出,血栓大多來自四肢靜脈,尤其是下肢,再移行到肺部,下肢靜脈血栓會引起水腫及疼痛,並可能導致肺動脈血栓,出現喘氣及胸痛症狀,若罹有子宮肌瘤患者出現下肢水腫、行動易氣喘,就應及早接受周邊血管檢查。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506041-%E5%AD%90%E5%AE%AE%E8%82%8C%E7%98%A4%E9%81%8E%E5%A4%A7-%E5%B0%8F%E5%BF%83%E8%82%BA%E5%8B%95%E8%84%88%E8%A1%80%E6%A0%93
訂閱:
文章 (Atom)